当前位置:首页 > 精彩小资讯 > 正文

各种石狮子的寓意,石狮子有什么寓意

各种石狮子的寓意

从石狮子的雕刻造型,看中国传统崇狮文化的审美和寓意

文/老张在路上

各种石狮子的寓意,石狮子有什么寓意

01

前不久,中国台湾省台北市市长柯文哲用三种动物形容了三个人,他自己是狮子,郭台铭是老虎,王金平是狐狸。本文不想议论柯氏这种比喻是否形象,只想说说狮子这种动物。

要说狮子,先要说到龙。龙为先民想象中的神物,乃综合数种动物的形状,并以想象增饰而成。《辞源》:“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,为鳞虫之长”;《辞海》又云:“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”。

在传说里,龙生有九个儿子,后来龙生九子就成了一个成语,用来比喻虽是同胞兄弟,但品质、爱好各不相同。

龙究竟有哪九子以及它们的读音、排序各有不同的说法。

明代一些学人笔记,如陆容的《菽园杂记》、李东阳的《怀麓堂集》、杨慎的《升庵集》、李诩的《戒庵老人漫笔》、徐应秋的《玉芝堂谈芸》等,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,但不统一。比较一致的说法是以下九子:

1.老大囚牛,喜音乐,蹲立于琴头;2.老二睚眦(yá zì),嗜杀喜斗,刻镂于刀环、剑柄吞口;3.老三嘲风,形似兽,平生好险又好望,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。也有人一直认为它是有着龙脉的凤;4.四子蒲牢,受击就大声吼叫,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,助其鸣声远扬;5.五子狻猊(suān ní),形如狮,喜烟好坐,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,随之吞烟吐雾;6.六子霸下,又名赑屃(bì xì),似龟有齿,喜欢负重,是碑下龟;7.七子狴犴(bì àn),形似虎,好讼,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;8.八子负屃(fù xì),身似龙,雅好斯文,盘绕在石碑头顶;9.老九螭吻(chī wěn),又名鸱尾或鸱(chī)吻,口润嗓粗而好吞,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,取其灭火消灾。

这其中的老五狻猊,形似狮子,平生喜静不喜动,好坐,喜欢烟火。古书记载的形似狮子的狻猊是能食虎豹的猛兽,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。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造像。

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的,到南北朝时期,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,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,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,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***像前。

所以,中国民间传说中的龙的五子狻猊,就成了狮子的别称。

02

狮子是外来之物,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猫科,为大型猛兽。是现存平均体重更大的猫科动物,也是在世界上唯一一种雌雄两态的猫科动物。

狮子过去曾生活在欧洲东南部、中东、印度和非洲大陆。古希腊时期在巴尔干半岛还有狮子生存,一般认为欧洲的狮在公元1世纪由于人类的活动灭绝。当代,除了印度的吉尔以外亚洲其它地方的狮子均已经消失。北非也不再有野生的狮子,狮子现在主要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上,因此基本可以算是非洲的特产。

而古代中国是没有狮子这种动物的,它是从西域传入中国的。中国十二生肖中没有狮子,《礼记》里记载的“四灵”中没有狮子,《礼记·礼运第九》卷四说:“麟、凤、龟、龙谓之四灵”。而且,早期汉字中也没有“狮”字,然而却有“狻猊”一词。

“狻猊”一词,最早出现在《穆天子传》曰:“名兽使足走千里,狻猊、野马走五百里。”晋郭璞注曰:“狻猊,狮子。亦食虎豹。”此书叙述周穆王西行的经历,反映的是周代与西北少数民族物质文化交流的情况,或旁证狮子 西域。

《尔雅·释兽》载:“狻猊如彪猫,食虎豹。”郭璞注:“即狮子也,出西域。”这里直接点明狮子不产于中国境内,乃产自于西域。

《穆天子传》出土于战国墓冢,可以推知战国时代黄河流域的古代居民已经知道有狮子这种动物。

以上两书都没有对“狻猊”形象的详细描述。

史书上最早记载狮子是东汉时,西域进贡而来,名“师子”。今所知较早的见记载于《汉书·西域传》:“乌弋地暑热莽平,其草木、畜产、五谷、果菜、食饮、宫室、市列、钱货、兵器、金珠之属皆与罽宾同,而有桃拔、师子、犀牛。俗重妄杀。其钱独文为火头,幕为骑马。以金银饰杖。绝远,汉使希至。自玉门、阳关出南道,历鄯善而南行,至乌弋山离,南道极矣。转北而东得安息。”

颜师古注云:“师子,即《尔雅》所谓狻猊也。”

《后汉书·章帝本纪》云:“是岁(章和元年),西域长史班超击莎车,大破之。月氏国遣使献扶拔、师子。”

此事当时轰动京城,这是正史中首次记载西域献狮于汉朝。

有专家认为“师子”一词为吐火罗语音译,月氏人属吐火罗人,“师子”出自月氏语。季羡林先生推断佛教传入中国的之一条路径,即从印度到大月氏再到中国的路线,狮子的传入同这条线相吻合。

汉代,狮子作为贡品直接进入中原,初名“师子”,后改称为师子即为狮子。直至晋人郭璞在注释《穆天子传》时才明确狻猊就是狮子。

其他 记录还见于《后汉书》的 “和帝记”、“顺帝记”等处。

狮子与佛教结有不解之缘,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时曾作狮子吼,佛典中文殊***的坐骑是狻猊,狮子是佛教的瑞兽。

唐以后,历代文人吟诗作赋,提及狮子或狻猊的诗文甚多。

唐代杜甫《天狗赋》:“夫何天狗嶙峋兮,气独神秀,色似狻猊,小如猿狖。”

唐代高僧慧琳说:“狻猊即狮子也,出西域。”

唐代牛上士《狮子赋》:“穷汗漫之大荒,当昆仑之南轴,铄精刚之猛气,产灵猊之兽族。”

宋代苏轼《十八大阿罗汉颂》:“手拊雏猊,目视瓜献,甘芳之意,若达于面。”

明代徐渭《天目狮子岩》诗:“一岫插天目,宛尔怒猊狞。”

明代袁宏道《百六诗为丘大赋》之二:“决猊与怒蟒,无以喻吾嗔。”

清代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象》:“少时,有狻猊来,众象皆伏。”

由此可见,狻猊是狮子的古称,除了“龙生九子”一词中说它属于龙族之外,其他地方皆是指狮子。

唐朝后,越来越多向中国进贡狮子,在元、明时期达到高峰期。明末清初,贡狮活动基本停止。

03

狮子进入中国后,因为神奇威猛的形象,加之稀少,就逐渐进入神话传说中,成为神灵之物。中国古代宫殿、府衙大门前往往摆放一对石狮子,正是对狮子这种神灵之物的崇拜表现。

晚唐诗僧贯休写有《送颢雅禅师》一诗:

霜锋擗石鸟雀聚,帆冻阴飙吹不举。

芬陀利香释驎虎,幡幢冒雪争迎取。

春光主,芙蓉堂窄堆花乳,手提金桴打金鼓。

天花娉婷下如雨,狻猊座上师子语。

苦却乐,乐却苦,卢至黄金忽如土。

诗中“狻猊座上师子语”,师子即狮子。卢至,相传有卢至长者,贪财吝啬,後受佛指点,弃财皈依,因缘成佛,明代徐复祚撰《一文钱》杂剧即据此敷演而成。

古代中国大部分人没有看到过狮子,崇狮凭的多是想象。民间工匠们在雕刻石狮子的造型时,运用想象力,融合了龙、虎、麒麟、饕餮等灵兽,成为方口、大鼻、短尾的中国气派的石狮子,其形象和真正狮子有了区别。

04

现存最早的石狮子是东汉时期的,早期的石狮子主要是为陵墓守墓,到了宋、辽、金时代,石狮子用途更广,桥头及护栏石柱上有了它们的身影。再后来,又用于镇守大门。到了明、清时代,石狮子和造型随着它的整体寓意的最终完成而定型。

石狮子是保护神和祥瑞的象征,可以消除或防御 超自然的祸患,被赋予了避邪的功用。

《十洲记》又名《海内十洲记》或《十洲三岛记》。原题“东方朔集”。据考应为汉末魏晋间神仙方士假托之作。书内记叙十洲三岛之方位、幅员、物产及奇闻异事。

其中说:“聚窟洲在西海中,申未之地。地方三千里,北接昆仑二十六万里,去东岸二十四万里。上多真仙灵官,宫第比门,不可胜数。及有狮子、辟邪,凿齿、天鹿,长牙铜头铁额之兽。”

这里把狮子和辟邪,凿齿、天鹿并列,而后三种灵兽古代则为辟邪之兽。

《八朝画录》中记载了一个故事:南朝刘宋时代的画家顾光宝,善于绘画,特别是画狮子。顾光宝有位好友叫陆溉,身患疟疾已经一年了,多处求医治疗都不见效果。

顾光宝有一次到陆溉家造访,陆溉将他请到床前,说:“我患这种病很长时间了,怎么治也治不好,你知道吗?”顾光宝对他说:“我确实不知道你患了这种病,要是知道,怎么会让你躺在室内这么久。”

于是让人拿来笔墨,画一墨狮子,并把画张贴在室外的牌榜上,并对陆溉说:“这幅狮子图贴出去便灵验。你可在心里虔诚祷告,明天就会灵验的。”陆溉当即让人张贴室外牌榜上,并派家人焚香膜拜墨狮。

到了这天晚上半夜时分,听到室外有窸窣之声,过了好久,才听不到了。第二天早起,只见牌榜上贴的墨狮子,口中和胸前都有淋漓的血迹,整个室外都溅有血点子。陆溉的疟疾病痊愈了。

明代的陈耀文撰《天中记》卷六十引《益州名画录》记载说梁武帝时期著名画家张僧繇也画过狮子,而且传说他画的狮子图有辟邪驱灾的功能。

“梁昭明太子偶患风恙,御医无减,吴兴太守张僧繇模此二狮子,密悬寝堂之内,应夕而愈。故题曰‘辟邪’ ,有此神验久矣。”

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古代社会,人类在强大、神秘的自然物面前容易产生畏惧心理。狮子成为人们心目中新的百兽之王,民间狮舞中狮子头上往往都贴着一个“王”字。汉族传统的镇墓兽也由老虎等猛兽的模样改为狮子模样,墓前的守护神也变成了威风凛凛的石狮子。

狮子脱离了它的自然形态,成为与麟凤龟龙传统“四灵”并驾齐驱的瑞兽。

石狮子作为一种装饰,成为权势的象征。皇家陵墓、宫殿、王府、衙门、豪门私宅前摆放石狮子,皇室、官府和豪门的尊贵和威势。如《红楼梦》小说中,就多次提到贾府的石狮子。

唐代诗人秦韬玉写过《豪家》诗:

地衣镇角香狮子,帘额侵钩绣避邪。

按彻清歌天未晓,饮回深院漏犹赊。

镇角的香狮子,其作用之一是镇压在“地衣”的四角;二可以避邪。

五代时和凝亦有《宫词》:

莺锦蝉罗撒麝脐,狻猊轻喷瑞烟迷。

红酥点得香山小,卷上珠帘日未西。

宫人身着熏得香喷的锦衣罗裳,旁边放着做成狮子样的小香炉,也正喷着袅袅香烟。

如今在银行、商铺门前也常见石狮子,这是因为石狮子还有招财的功能。

《河南民间故事集》说宋朝京都汴梁(开封)龙亭附近午朝门外的一对石狮子,民间传说它们是财神手下的散财童子变的。此外《天中记》引《冥报记》说石狮子不断从嘴里吐出宝珠,因此人们认为石狮子象征着财施不穷。

05

中国古代是个讲究礼仪与秩序的社会,对于石狮子的利用也不例外,有着严格规定。

为了彰显主人家的地位,各家各府使用的狮子也是有等级的,这个等级的体现,就在狮子的发型上。

据史料记载:石狮子头上这些一个个“卷发”样的“疙瘩”是有严格规定的:古代一品官的衙府门前的石狮子头上有十三个疙瘩,叫十三太保;从一品官往下,低一级就少一个疙瘩,二品十二个发髻,三品十一个发髻,四品十个发髻,五、六品都是九个发髻,七品以下的官员府邸门前就不许摆放守门的石狮子了。

皇帝家的石狮子头上的“疙瘩”一般是四十五个,比如故宫里的。故宫里有六对狮子帮皇帝家看门,其中太和门前那对狮子头上的四十五个疙瘩造型最美,烫的更大,为什么要用“四十五个疙瘩”呢?很简单,它代表的是九五至尊,五九四十五。

石狮子头上的“卷发”多为明清固定模式,朝代越久远的石狮风格越与众不同。比如山西大同就有一只石狮为直发,只不过在最还有一圈卷发。

大门前的石狮摆放一般也是有规矩的,位置与男左女右的习俗相同,即当人走出大门时,雄狮安放在人的左侧,而雌狮在右侧,右侧雌狮其左前爪往往抚摸幼狮或者两前爪之间卧一幼狮,左侧雄狮则往往右前爪玩弄绣球或者两前爪之间放一个绣球,二者相合,象征着“代代相传”。

在中国,最出名的石狮子还是卢沟桥的石狮子,卢沟桥始建于金朝,建造时要求雕刻在每一个望柱上面的狮子各不一样,于是工匠们就发挥自己的特长,建了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狮子。

小学语文教材中,卢沟桥的狮子有492只,经过卢沟桥管委会的上报材料之后,修改为498只。后来修复了被雷劈坏的三只小狮子,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又变成了501只。所以卢沟桥的狮子到底有多少只,没有人能说得清楚,从而留下一句俗语:“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。”

(本文图片为 络资料)

以上就是与各种石狮子的寓意相关内容,是关于文化的分享。看完石狮子有什么寓意后,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!